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抽動癥的危害是什么,抽動癥是一種起病于兒童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,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、反復的、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。其危害涉及身體、心理、學習、社交及家庭等多個層面,具體如下:
一、身體健康層面
肌肉疲勞與疼痛
長期頻繁的抽動動作(如眨眼、聳肩、扭頸)會導致局部肌肉過度使用,引發疲勞、酸痛甚至痙攣。例如,頻繁眨眼可能造成眼部肌肉緊張,出現干澀、畏光等癥狀;頸部抽動可能導致頸椎壓力增大,引發頭痛或頸部僵硬。
意外傷害風險
部分抽動動作可能增加身體受傷的概率。例如,突然的甩頭可能撞擊到硬物;肢體抽動可能導致行走不穩而摔倒;發聲抽動時的突然喊叫可能引發嗆咳或窒息(時)。
睡眠障礙
抽動癥狀在睡眠中可能減輕,但部分患者會因肌肉緊張或心理焦慮出現入睡困難、易醒等問題,長期睡眠不足會進一步影響身體發育和免疫力。
二、心理與情緒層面
自卑與社交退縮
由于抽動癥狀難以控制,患者可能因擔心被他人嘲笑或排斥而逐漸回避社交場合。例如,頻繁的清嗓或穢語可能引發同學誤解,導致被孤立;面部抽動可能讓患者害怕與人對視,產生“自己很奇怪”的負面認知。
焦慮與抑郁傾向
長期承受癥狀困擾和外界壓力,患者易出現情緒問題。研究顯示,抽動癥患者合并焦慮障礙的比例較高,表現為過度擔心、緊張不安;部分患者可能因癥狀持續不緩解而陷入抑郁狀態,對生活失去興趣。
情緒調節能力下降
抽動癥可能與大腦邊緣系統功能異常有關,導致患者情緒波動較大,易激惹或沖動。例如,遇到小挫折時可能突然大哭大鬧,難以通過理性方式平復情緒。
三、學習與認知層面
注意力分散
抽動發作時,患者需分心抑制癥狀,導致課堂注意力下降。例如,頻繁的眨眼或聳肩會打斷聽課思路,影響知識吸收;考試時因緊張引發抽動加重,可能無法完成試卷。
書寫與運動協調困難
肢體抽動可能干擾精細動作,如握筆不穩、寫字歪斜;部分患者因手部抽動導致書寫速度極慢,影響作業完成效率,長期可能產生厭學情緒。
記憶力與執行功能受損
抽動癥可能伴隨工作記憶、計劃能力等執行功能缺陷。例如,難以按步驟完成復雜任務,或經常遺忘老師布置的作業,被誤解為“粗心”或“不認真”。
四、社交與人際關系層面
同伴關系緊張
抽動癥狀可能被同齡人視為“怪異行為”,導致被嘲笑、模仿或排斥。例如,頻繁的面部抽動可能讓同學不敢接近,發聲抽動可能被誤解為“故意搗亂”,影響友誼建立。
家庭沖突增加
家長可能因不理解癥狀而責備孩子“故意搗亂”,或過度保護限制其活動,引發親子關系緊張。例如,孩子因抽動弄臟衣服被批評,可能產生逆反心理;家長因焦慮頻繁催促就醫,導致孩子抵觸治療。
社會適應困難
長期社交障礙可能使患者難以融入集體生活,成年后在職場或親密關系中也可能因癥狀暴露而遭遇歧視,影響職業選擇和人際關系質量。
五、共病風險疊加危害
抽動癥常與其他疾病共存,形成“共病鏈”,進一步加重危害:
注意缺陷多動障礙(ADHD):約半數抽動癥患者合并ADHD,導致注意力更分散、沖動行為增多,學習困難加劇。
強迫癥(OCD):部分患者因反復檢查或重復動作(如反復洗手)被誤診為強迫癥,實際可能與抽動癥的“感覺性抽動”相關,增加治療復雜性。
睡眠障礙:抽動癥與睡眠呼吸暫停、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等共病,形成惡性循環,影響身體恢復。
應對建議
早期識別與干預:若孩子出現頻繁眨眼、聳肩、清嗓等動作,且持續數周以上,應及時就醫排查抽動癥。
綜合治療:結合藥物治療(如抗精神病藥、α2受體激動劑)、心理行為療法(如習慣逆轉訓練、認知行為療法)和家庭支持,多維度改善癥狀。
營造包容環境:家長和老師需理解抽動癥的非自愿性,避免批評指責,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活動,培養自信心。
定期隨訪評估:抽動癥狀可能隨年齡增長變化,需定期復診調整治療方案,預防共病發生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