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孩子有抽動癥是怎么回事兒,孩子出現抽動癥(又稱抽動障礙)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通常表現為不自主、反復出現的肌肉抽動或發聲性抽動,可能伴隨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緒波動等問題。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及應對方向,供家長參考:
一、可能誘因分析
遺傳因素
抽動癥具有家族聚集性,若父母或近親有類似病史,孩子患病風險可能增加。遺傳可能通過影響神經遞質(如多巴胺、血清素)的平衡,導致大腦對運動控制的調節異常。
神經發育異常
大腦基底節、額葉等區域的功能或結構異常,可能干擾運動協調與抑制功能。例如,部分患兒的腦電圖可能出現異常放電,但與癲癇的腦電模式不同。
環境與心理因素
壓力與情緒:長期緊張、焦慮(如學業壓力、家庭沖突)可能誘發或加重癥狀。
刺激暴露:過度使用電子設備、觀看刺激性內容(如暴力動畫)可能短暫影響神經興奮性。
感染與免疫:鏈球菌感染(如扁桃體炎)后可能引發“小兒抽動癥伴鏈球菌感染相關自身免疫病”(PANDAS),但此類情況相對少見。
生活習慣
睡眠不足、飲食不均衡(如缺乏鎂、鋅等微量元素)可能間接影響神經功能,需關注孩子的作息與飲食結構。
二、典型癥狀表現
運動性抽動:眨眼、聳鼻、咧嘴、搖頭、聳肩、腹部抽動等,可能從單一動作發展為多部位聯動。
發聲性抽動:清嗓子、咳嗽、哼聲、穢語(多見于嚴重病例)等,可能因喉部肌肉抽動引發。
伴隨問題:約半數患兒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(ADHD)、強迫癥或學習困難,需綜合評估。
三、家長應對建議
觀察與記錄
詳細記錄抽動發生的頻率、場景(如寫作業時、情緒激動時)及持續時間,幫助醫生判斷病情輕重與誘因。
減少心理壓力
避免過度關注或批評孩子的抽動行為,以免加重其焦慮感。
通過游戲、運動等方式幫助孩子釋放壓力,建立穩定的家庭氛圍。
調整生活習慣
保證充足睡眠(學齡兒童建議每天9-11小時),避免熬夜。
減少電子設備使用時間,鼓勵戶外活動。
飲食均衡,適量補充富含鎂(如堅果、綠葉菜)、鋅(如海鮮、瘦肉)的食物。
尋求專業幫助
兒科或兒童神經科:醫生會通過詳細問診、神經系統檢查及必要評估(如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)確診。
心理干預:若抽動與情緒問題密切相關,心理咨詢或行為療法(如習慣逆轉訓練)可能有效。
藥物治療:僅在抽動嚴重影響生活(如頻繁穢語、肢體疼痛)時考慮,需嚴格遵醫囑使用。
四、長期管理要點
抽動癥癥狀可能隨年齡增長逐漸減輕,但部分患兒癥狀會持續至成年。家長需保持耐心,避免因短期效果不明顯而焦慮。定期復診(每3-6個月)監測病情變化,及時調整干預方案。同時,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幫助其建立自信,減少因抽動引發的社交困擾。
提示:若孩子出現突然抽動加重、伴隨高熱、意識模糊等情況,需立即就醫以排除其他疾病(如癲癇、腦炎)。日常干預以非藥物方法為主,藥物使用需謹慎評估風險與收益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