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查多動癥要注意什么,查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ADHD)需結合醫學評估、行為觀察及環境分析,以下從檢查前準備、檢查過程注意事項、檢查后跟進三個階段展開說明,幫助家長和孩子更高效、準確地完成診斷流程:
一、檢查前準備:降低干擾,提高評估準確性
提前收集病史資料
整理孩子從幼兒期至今的行為表現,如:
注意力集中時間(如寫作業時頻繁分心、易被外界聲音吸引);
多動行為(如無法安靜坐著、頻繁跑跳、打斷他人說話);
沖動表現(如未經思考回答問題、搶奪物品、難以等待)。
記錄關鍵時間節點:癥狀首次出現年齡、是否持續6個月以上、是否在多個場景(家庭、學校、社交)中表現一致。
攜帶既往醫療記錄:如出生史(早產、低體重)、發育里程碑(說話、走路時間)、既往疾病或外傷史。
選擇合適檢查時間
避開孩子疲勞、饑餓或情緒激動時段(如剛運動后、飯前),選擇其狀態相對平穩的時間段(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)。
提前與孩子溝通檢查目的,用簡單語言解釋(如“醫生想和你玩游戲,看看你有多棒”),減少焦慮。
準備檢查所需物品
攜帶孩子日常使用的物品(如常玩的玩具、作業本),幫助醫生觀察其實際行為模式。
若需進行認知測試,可讓孩子提前熟悉簡單指令(如“把紅色積木遞給我”)。
二、檢查過程:多維度評估,避免主觀偏差
醫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
神經系統檢查:醫生會觀察孩子的協調性、平衡能力、肌肉張力等,排除腦損傷、癲癇等可能引發類似癥狀的疾病。
聽力/視力檢查:確保多動行為非因聽力或視力障礙導致。
實驗室檢查:如血常規、甲狀腺功能、鉛水平檢測,排除貧血、甲亢或鉛中毒等生理因素。
行為量表與認知測試
家長/教師問卷:常用工具包括Conners量表、SNAP-IV量表,需由熟悉孩子的人填寫,內容涵蓋注意力、多動、沖動、學習問題等維度。
兒童自評量表:針對年齡較大的孩子(如8歲以上),通過游戲化任務評估其自我控制能力。
認知測試:如持續操作測驗(CPT)、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(WCST),檢測注意力、工作記憶、執行功能等核心認知能力。
臨床訪談與觀察
結構化訪談:醫生會與家長、孩子分別交流,了解癥狀對生活的影響(如學習困難、社交沖突)。
自然觀察:在診室或模擬場景中觀察孩子的行為,如是否能安靜完成拼圖任務、是否頻繁打斷對話。
共病評估:檢查是否合并焦慮、抑郁、學習障礙等問題,這些癥狀可能掩蓋或加重ADHD表現。
三、檢查后跟進:理解結果,制定干預計劃
正確解讀診斷報告
ADHD診斷需滿足“癥狀持續6個月以上”“在多個場景中表現一致”“顯著影響社會功能”等條件,避免僅憑單一測試結果下結論。
若結果為“疑似ADHD”,可能需進一步隨訪觀察(如3-6個月后復查),排除階段性行為問題。
綜合干預方案
行為治療:通過家長培訓、學校干預(如調整座位、分解任務)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。
認知訓練:利用計算機化訓練程序(如Cogmed)提升工作記憶和注意力。
藥物治療:若癥狀嚴重且行為干預效果有限,醫生可能建議使用中樞興奮劑(如哌甲酯)或非興奮劑(如托莫西汀),需嚴格遵醫囑調整劑量。
長期管理策略
定期復查:每3-6個月評估癥狀變化,調整干預方案。
家校合作:與老師保持溝通,確保學校干預措施一致(如減少課堂干擾、提供額外輔導時間)。
心理支持:幫助孩子建立自信,避免因癥狀被標簽化而產生自卑情緒。
關鍵提醒
避免“貼標簽”:ADHD是神經發育差異,而非“調皮”或“懶惰”,家長需以包容態度引導孩子。
警惕誤診:部分孩子可能因焦慮、睡眠不足或家庭環境問題表現出類似癥狀,需全面排查。
早期干預:兒童大腦可塑性強,早期行為干預可顯著改善長期預后,降低成年后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。
通過系統檢查與科學干預,多數ADHD孩子能顯著改善癥狀,發展出適應社會的技能。家長需保持耐心,與醫生、學校共同制定個性化管理計劃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