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1歲半怎么判斷自閉癥,1歲半的嬰幼兒處于快速發育階段,自閉癥的早期表現可能較為隱匿,但通過觀察社交互動、溝通方式、行為模式及情緒反應等多維度行為,仍可發現潛在風險信號。以下從具體行為表現、觀察方法及應對建議三方面展開說明:
一、需重點觀察的異常行為表現
社交互動缺陷
眼神交流少:對他人面部表情、眼神注視缺乏興趣,即使被逗引也極少主動對視,或僅短暫掃視后迅速轉移視線。
共同注意缺失:無法通過指物、眼神示意等方式與他人分享興趣(如看到飛機飛過時不回頭看父母反應)。
回應遲緩:對父母呼喚名字無反應,或僅在多次重復后勉強回應;對擁抱、親吻等親密動作表現淡漠,甚至抗拒。
模仿行為少:極少模仿成人動作(如拍手、揮手再見)或表情,缺乏“學習社交”的主動性。
溝通發展滯后
語言延遲:1歲半仍無任何有意義詞匯(如“媽媽”“要”),或僅重復無意義的音節(如“啊”“噠”)。
非語言溝通受限:極少使用手勢(如指物、搖頭表示“不要”),面部表情單一,難以通過表情傳遞情緒。
理解能力弱:對簡單指令(如“拿玩具”“過來”)反應遲鈍,或僅執行部分指令,需結合動作示范才能理解。
行為模式刻板
重復性動作:頻繁拍手、搖晃身體、旋轉物品(如車輪、瓶蓋),或對特定動作產生強迫性重復(如反復開關門)。
感官敏感:對聲音、觸覺、視覺刺激反應異常,如捂耳躲避普通噪音、拒絕穿特定材質衣服、長時間凝視旋轉物體。
儀式化行為:堅持固定日常程序(如必須按特定順序穿脫衣物、用餐時餐具擺放位置不可變動),對環境變化極度抵觸。
情緒與興趣異常
情緒表達單一:難以通過語言或手勢表達需求,情緒波動時僅通過尖叫、哭鬧、自傷等行為發泄。
興趣狹窄:對普通兒童玩具(如積木、玩偶)興趣缺乏,反而對物品局部特征(如按鈕、拉鏈)或非玩具物品(如電線、紙片)過度專注。
二、科學觀察方法
多場景對比
觀察兒童在家庭、社區、游樂場等不同環境中的行為表現,若社交退縮、重復動作等行為持續存在且跨場景一致,需警惕自閉癥風險。
對比同齡兒童發展里程碑(如18個月應能指物、說簡單詞匯),若明顯落后需及時評估。
記錄行為頻率
使用行為日記或視頻記錄兒童日常表現,重點關注異常行為出現的頻率(如每天拍手次數、對名字回應次數)。
若異常行為持續數周以上且無改善趨勢,建議尋求專業幫助。
互動實驗
指物測試:用玩具吸引兒童注意后,突然指向遠處物體(如窗外鳥),觀察其是否跟隨手指方向看并回望父母確認。
假裝游戲測試:提供玩具茶杯、娃娃等,觀察其是否能進行“喂娃娃喝水”等簡單假裝游戲(自閉癥兒童常缺乏此類想象性玩法)。
三、發現異常后的應對建議
盡早篩查評估
聯系兒童保健科或發育行為兒科醫生,通過標準化量表(如M-CHAT自閉癥篩查量表)進行初步評估。
若篩查結果陽性,需進一步接受神經發育評估、語言評估及多學科會診,明確診斷。
避免“等待觀察”誤區
1歲半是干預黃金期,早期行為干預(如社交技能訓練、語言刺激)可顯著改善預后。即使最終未確診自閉癥,干預也能促進兒童整體發展。
家庭支持策略
增加互動機會: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與兒童面對面游戲(如躲貓貓、拍手游戲),用夸張表情和語調吸引其注意。
簡化語言指令:使用短句(如“拿球”“給媽媽”)配合手勢,避免復雜表達,幫助兒童理解。
創造結構化環境:通過圖片、日程表等可視化工具幫助兒童理解日常流程,減少因環境變化引發的焦慮。
提示:自閉癥診斷需綜合評估,單次觀察或短暫行為異常不足以確診。家長若對兒童發展存在疑慮,應保持冷靜,及時尋求專業支持,避免過度焦慮或自我診斷。通過科學干預,多數兒童能獲得顯著進步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