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小孩自閉癥是怎樣的,小孩自閉癥(自閉癥譜系障礙,ASD)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,核心特征體現在社交互動、溝通模式及行為興趣的顯著異常,且這些表現通常在兒童早期階段(多數在三歲前)逐漸顯現。以下從三大核心癥狀及伴隨表現展開說明:
一、社交互動障礙:難以建立情感聯結
非語言溝通缺失
眼神交流極少:即使被呼喚名字,也常不看向對方,仿佛“視而不見”。
表情單一:很少通過微笑、皺眉等表情傳遞情緒,面部表情常顯得“木訥”。
肢體語言匱乏:不會用點頭、搖頭表示同意或拒絕,也較少模仿他人動作(如拍手、揮手)。
共同注意力缺陷
對他人興趣無反應:當父母指著玩具說“看這個”時,孩子可能完全不關注,甚至轉身離開。
難以分享體驗:不會主動拉父母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(如天空中的飛機),或通過指物、展示等方式分享喜悅。
關系建立困難
獨處偏好:常獨自玩耍,對同齡兒童的游戲(如過家家、角色扮演)缺乏興趣。
社交規則模糊:可能突然搶奪他人玩具,或因不理解“輪流”規則而引發沖突。
情感回應遲鈍:對父母的擁抱、親吻可能無動于衷,甚至表現出抗拒。
二、溝通模式異常:語言與非語言的雙重挑戰
語言發育遲緩或倒退
開口晚:部分孩子兩歲仍無有意義詞匯,或三歲后語言能力突然停滯。
重復刻板語言:反復說無意義的詞語(如“汽車”“數字”),或機械模仿他人話語(如廣告詞、動畫片臺詞)。
語用障礙:難以理解隱喻、幽默或反話,說話常“直來直去”(如直接說“你胖”而非委婉表達)。
非語言溝通障礙
手勢使用少:不會用手指物表達需求,而是通過拉扯大人、哭鬧等方式“代替說話”。
語調單一:說話時音調、節奏缺乏變化,像“機器人”般平鋪直敘。
三、行為興趣刻板:重復與局限的“小世界”
重復性行為
動作重復:反復拍手、搖晃身體、轉圈,或排列玩具(如將積木按顏色、形狀嚴格對齊)。
儀式化行為:堅持固定路線(如必須繞過特定障礙物)、固定順序(如先穿襪子再穿鞋),否則情緒崩潰。
興趣狹窄
專注特定主題:對數字、字母、天氣、地圖等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興趣,可能反復詢問相同問題。
感官敏感:對聲音(如吹風機、吸塵器)、觸覺(如特定材質衣服)、光線(如強光)過度敏感或遲鈍,可能因環境變化(如新家具、噪音)而焦慮。
四、伴隨表現:可能共現的其他挑戰
感知覺異常
痛覺遲鈍:可能對摔傷、燙傷無反應,或過度追求某種感官刺激(如反復觸摸光滑表面)。
聽覺過濾困難:對背景噪音(如風扇聲、鐘表滴答聲)過度關注,難以集中注意力。
情緒與行為問題
焦慮與抑郁:因社交挫折或環境變化產生強烈情緒反應,可能表現為易怒、攻擊行為或自我傷害(如咬手、撞頭)。
睡眠障礙:入睡困難、夜間驚醒或早醒,影響日常狀態。
智力與學習差異
智力分布廣泛:部分孩子智力超常(尤其在記憶、計算等領域),但多數存在學習困難,尤其在抽象思維、社交規則理解方面。
五、早期識別與干預的重要性
自閉癥癥狀通常在兒童早期逐漸顯現,但家長可能因“孩子只是內向”“長大就好了”等誤解而延誤干預。早期發現(如18-24月齡)并開始科學干預(如行為療法、語言訓練、社交技能培養),可顯著改善孩子的生活質量。若孩子出現以下“預警信號”,建議盡快評估:
12月齡:無眼神交流、對名字無反應、不會指物。
18月齡:不會說單字詞、無共同注意力。
24月齡:無有意義的雙詞短語、興趣狹窄且行為刻板。
自閉癥孩子并非“性格孤僻”,而是大腦發育差異導致的獨特表現。他們需要理解、包容與科學支持,而非被貼上“怪異”的標簽。通過早期干預和家庭支持,許多孩子能逐步發展社交技能,融入社會生活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