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多動癥在家里如何訓練,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)的家庭訓練需結合癥狀特點,通過結構化環境、行為引導和親子互動,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。以下從多個維度提供具體方法:
環境調整:減少干擾,建立秩序
物理空間優化:為孩子劃定專屬學習/活動區域,移除電視、游戲機等易分心的物品,書桌朝向無窗墻面,減少視覺干擾。物品擺放固定位置(如文具在左側、書本在右側),培養“物歸原位”的習慣。
時間結構化:制定每日作息表,用可視化的時間軸(如磁貼時鐘、彩色卡片)標注起床、學習、運動、自由活動、睡眠時段。每項活動設置明確起止時間(如“18:00-18:30完成數學作業”),避免時間模糊導致拖延。
減少感官刺激:選擇柔和的墻面顏色(如淺藍、米白),使用無頻閃的照明設備;減少家中的噪音源(如關閉不必要的電器),在孩子專注時避免大聲交談或播放音樂。
行為干預:正向引導與規則強化
明確規則與期望:用簡單、具體的語言告知孩子行為標準(如“寫作業時坐直,手放在桌上”而非“別亂動”)。規則需全家一致執行,避免因“特殊照顧”削弱規則效力。
即時反饋與獎勵:采用“小步驟獎勵”策略,如完成15分鐘專注學習后,給予貼紙、積分或1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;積分累計可兌換更大的獎勵(如周末郊游、選擇晚餐菜單)。獎勵需及時、具體,避免物質獎勵過度導致依賴。
自然結果法:當孩子出現沖動行為(如打斷他人說話)時,用“暫停角”讓其冷靜5-10分鐘,之后引導其用語言復盤行為后果(如“打斷別人會讓對方不開心”),而非單純懲罰。
親子互動: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管理
共同活動設計:選擇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,如拼圖、樂高搭建、閱讀繪本(家長逐句朗讀,孩子跟讀并復述關鍵信息)。活動難度需匹配孩子能力,避免因挫敗感放棄。
情緒識別訓練:通過“情緒卡片”(畫有不同表情的卡片)或“情緒日記”,幫助孩子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(如“你剛才生氣是因為玩具被拿走了”)。引導孩子用“我句式”表達需求(如“我生氣是因為你想拿走我的畫”),減少沖動行為。
運動釋放能量:每天安排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(如跳繩、跑步、騎自行車),或參與需要身體協調的活動(如球類運動、舞蹈)。運動可幫助釋放多余能量,同時提升專注力。
日常習慣培養:從細節入手
任務拆分與逐步完成:將大任務拆分為小步驟(如“整理書包”分為“檢查課本是否帶齊”“裝好文具盒”“確認水壺是否裝滿”),每完成一步給予肯定,降低孩子的畏難情緒。
自我監控訓練:鼓勵孩子用“專注力計時器”(如沙漏、手機倒計時)記錄自己專注的時間,逐步延長專注時長(如從5分鐘到10分鐘)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制定“專注力挑戰”目標,如“今天比昨天多專注2分鐘”。
睡眠與飲食管理:保證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(小學生建議9-10小時),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;飲食中減少糖分、添加劑攝入,增加富含Omega-3脂肪酸(如深海魚、核桃)和維生素B族(如全谷物、雞蛋)的食物,有助于大腦功能穩定。
長期支持:耐心與一致性
家長情緒管理:家長需保持耐心,避免因孩子分心或沖動而急躁。可通過深呼吸、短暫離開現場等方式調節自身情緒,避免將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。
定期復盤與調整:每周與孩子一起回顧訓練進展,肯定進步(如“這周你主動完成了三次作業,很棒!”),同時討論遇到的困難(如“寫作業時還是容易分心,我們可以試試什么方法?”)。根據孩子的反饋調整訓練策略,保持靈活性。
社會支持網絡:鼓勵孩子參與興趣班或社交活動(如繪畫班、足球隊),在集體活動中學習合作與規則意識。家長可加入多動癥家長互助小組,分享經驗并獲取支持。
家庭訓練的關鍵在于“結構化”與“一致性”,通過明確的環境、規則和反饋,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我管理能力。同時,需關注孩子的情緒需求,避免過度控制導致逆反心理。訓練過程需循序漸進,家長需保持耐心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