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抽多動癥按哪幾個穴位,抽動癥(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)的輔助調理可通過按摩特定穴位緩解癥狀,需在專業指導下操作。以下穴位經多源驗證,可協同調節神經功能、舒緩肌肉緊張及改善情緒狀態:
四神聰:位于頭頂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處,共四個點。輕柔畫圈式按壓可協同增強安神定志效果,尤其對注意力缺陷型抽動有緩解作用,操作時需保持患兒坐姿端正,避免用力過猛。
風池穴:枕骨下兩側凹陷處,屬足少陽膽經。雙手拇指對稱揉捏1-2分鐘可緩解頸部肌肉緊張,對搖頭、聳肩等頸部抽動癥狀有改善作用,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,需注意頸椎病患者謹慎操作。
太沖穴: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,屬足厥陰肝經。拇指從趾縫向踝部推按可平肝熄風,適合情緒波動誘發的抽動發作期,建議情緒平穩時操作,按壓后配合足部保暖。
百會穴: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處,屬督脈。食指與中指并攏順時針輕揉10-15分鐘可調節大腦功能,對眨眼、皺眉等頭面部抽動有幫助,需避免用力過度導致頭暈。
合谷穴:手背第一、二掌骨間中點偏食指側,屬手陽明大腸經。拇指與食指對捏穴位并配合屈伸腕關節,可調節肢體不自主運動,尤其適用于手部抽動癥狀,孕婦禁用。
復溜穴:內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中點上2寸處,屬足少陰腎經。按揉可調和氣血,對神經興奮有抑制作用,需注意操作時力度適中,避免局部皮膚發紅。
三陰交:小腿內側踝尖上3寸處,屬足太陰脾經。按揉可調和肝脾腎三經,改善因消化紊亂或內分泌失調誘發的抽動癥狀,需配合規律作息及清淡飲食。
足三里:膝蓋外側凹陷下3寸處,屬足陽明胃經。掌根沿脛骨前嵴向外推擦可健脾和胃,增強體質,對抽動癥有輔助調理作用,推拿時可涂抹潤膚油減少摩擦。
風府穴:后頸部枕外隆突直下1寸凹陷處,屬督脈。按揉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,緩解頭面部抽動癥狀,需注意操作時避免過度刺激頸部血管。
內關穴: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處,屬手厥陰心包經。點按可調節氣血、舒緩筋脈,對肢體抽動及情緒焦慮有輔助作用,需根據年齡調整刺激強度。
按摩需遵循“輕柔、持久、均勻”的原則,每日1-2次,單次總時長不超過15分鐘。需注意觀察患兒反應,若出現疼痛抗拒或癥狀加重應立即停止。配合規律作息、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刺激,可提升綜合調理效果。若癥狀持續或加重,建議及時到神經內科或兒科專科就診,結合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進行系統管理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